健康热线:

0551-65255555

【合肥长淮中医医院】对痛风患者不再强调低嘌呤饮食!

发布日期:2024-02-23 11:14:20 阅读:0

  【合肥长淮中医医院】最新观点:对于痛风患者,不再过分强调低嘌呤饮食。均衡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注重营养搭配,更有助于痛风患者的整体健康。

  许多临床医生在接诊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时,常常建议他们减少摄入海鲜、豆制品等被戏称为"痛风大餐"的高嘌呤食物。

【合肥长淮中医医院】对痛风患者不再强调低嘌呤饮食!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建议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

  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了最新的痛风诊疗指南。该指南在对痛风患者的饮食建议中指出: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特定的饮食模式能够预防痛风发作或降低血尿酸水平。相反,建议患者采用健康、营养均衡的饮食。

  这一建议颠覆了很多人的观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是否与中国的指南相矛盾?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医生应该如何给患者提供饮食建议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NICE调整痛风的饮食建议可能有多个原因:

  1、饮食嘌呤对痛风的影响较小

  痛风是一种由血尿酸在关节和组织中沉积引起的疾病。然而,人体中的尿酸主要是由嘌呤代谢产生的,而仅有20%的尿酸来自饮食摄入,80%是由人体内细胞代谢产生的。

  此外,饮食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可能并不显著。根据2018年发表在BMJ上的一项覆盖超过16,000名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单个食物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不超过1%,所有食物的综合影响仅能解释血尿酸水平变化的4.29%;而饮食模式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也不明显(不超过0.3%),远远低于遗传因素(23.9%)。

  因此,严格的低嘌呤饮食对于痛风的管理和预防发作可能并不十分重要。对于频繁发作的痛风患者来说,药物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纯的低嘌呤饮食。

  2、严格的低嘌呤饮食难以实施,且对患者不利

  常见的高嘌呤食物包括海鲜、红肉、动物内脏等,几乎涵盖了大部分肉类。许多患者抱怨这样的饮食要求几乎等同于素食,因此很难真正严格执行。

  此外,严格执行低嘌呤饮食的患者可能会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这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减少尿酸排泄,进而提高尿酸水平。因此,对于痛风患者来说,严格的低嘌呤饮食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总之,针对痛风的饮食建议发生改变的原因可能包括嘌呤摄入对痛风的影响较小,饮食模式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不明显,以及严格的低嘌呤饮食难以实施且对患者不利。这些因素促使学术界重新评估痛风管理中饮食的重要性。

  无明确的收益且可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可能是NICE更新指南的依据。国外的做法也引出一个问题——

  这和我国的指南有冲突吗?

  目前,除了英国,多个国家的卫生机构尚未调整针对痛风患者的饮食建议。例如,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官方网站仍建议患者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

  中国的《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层诊疗指南》发布于2019年,其中仍保留了对低嘌呤饮食的建议。然而,该指南也提到了需要更新传统的低嘌呤饮食习惯,并提出以下建议:

  控制每日嘌呤摄入量在200毫克以下,避免高嘌呤动物性食物(如动物内脏、甲壳类食物、浓肉汤、肉汁等),限制或减少红肉的摄入。

  尽管目前许多国家尚未更新痛风患者的饮食建议,但学术界的态度已经在发生变化。常用于临床医生的数据库UpToDate已经更新了对痛风患者饮食建议的态度:尽管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但研究表明,限制膳食嘌呤不是切实可行的痛风治疗方法。

  中国的痛风诊疗指南发布时间较早,但不排除在近几年内也会进行相应的更新。在中国指南进行调整之前,许多临床医生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如何给患者提供饮食建议。

  应该如何给患者饮食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的指南可能对低嘌呤饮食持不同态度,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推荐患者采用健康的饮食模式。

  尽管健康饮食不能直接控制血尿酸水平,但对患者的长期健康有益。此外,许多高尿酸血症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等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通常也需要饮食管理。

  结合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临床医生可以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3)》推荐的饮食结构为患者提供饮食建议。此外,对于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还应强调以下两点:

  1、避免饮酒和摄入高糖食物

  酒精和高糖饮食可能影响血尿酸水平。无论是啤酒还是烈性酒,都会增加痛风发作的频率,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影响尿酸的排泄。

  2、适量摄入肉类

  过多摄入动物嘌呤可能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尽管健康饮食不像低嘌呤饮食那样对肉类的摄入量和种类有严格的要求,但仍建议适量摄入肉类。

  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3)》推荐的饮食结构为例,建议每日摄入120至200克的动物性食物,其中每周至少要吃两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皖ICP备17025214号-1 | Copyright by©2023合肥长淮中医医院信息中心版权所有